数据透视历史 16-17赛季最好的皇马

来源:原创 编辑:admin 时间:2023-12-12 23:38

  由于此前一季只是中途救火,16-17赛季实际上是齐达内完整执教皇马的第一个赛季,没想到就是在这个赛季里,他率领皇马在斩获联赛的同时,成功卫冕欧冠,打出了皇马近10年来的最佳战绩。“数据透视历史”系列第二期,我们用16-17赛季的西甲联赛作为样本,分攻守两端看看这支巅峰皇马,到底强在哪里,又有哪些缺陷,多少为日后的体系崩溃,埋下了伏笔。

  齐达内上任伊始,曾在接受采访时释放了一个让人多少有些意外的信号:尽管他继承了安切洛蒂“正部级”发言的水平,说话既模棱两可、毫无营养又滴水不漏,但一句“最好的防守就是控球在脚”还是让人摸不准这位拥有“穆里尼奥助教”履历的少帅究竟要干什么。事实证明曾加入哪位顶级教头的团队,对一位新锐教练的执教风格并无必然影响,齐达内甚至对安胖时代的屡屡出现在发布会上的“平衡”概念都做出了修正,55.39%的控球率虽仅排在西甲第5,贵在以每分钟净控球时间15.7次传球,成为了西甲传球频率最高的球队,要知道这是一个吊打其他所有西甲球队的数据,其同第2之间的差距,相当于第2到第6的距离,甚至将过去一直在该环节霸榜的巴萨都远远甩在身后。

  有趣的是,皇马比老对手巴萨更强调搭建“全民皆兵”的传控体系——按照whoscored相对宽松的传球统计计算,在整季出场超过1500分钟的人中,皇马球员场均传球次数标准差比巴萨的要来的更低。原因在于,皇马中场相对于巴萨而言,其实更强调后撤接球,克罗斯和莫德里奇踢球的方式,要比除布斯克茨以外的所有巴萨中场,都更类似哈维、伊涅斯塔,因此皇马的两名传控大师其实有很多时间,是同后卫线共同搭建起一个小范围的中后场传控体系的。受此影响,巴萨场均传球前5名除布斯克茨外全部是后卫;而皇马方面,则是克罗斯第1,莫德里奇第3。这里随便放两个动图为例:

  上面两张图,第一个是莫德里奇横向移动接应卡瓦哈尔后,原地把球回给拉莫斯,等于是两个后卫之间的传递,由莫德里奇作为中间人过了一手;第二个则更为典型,莫德里奇一路带球向后,和拉莫斯简单配合后继续横向盘带,把球交给了边路的克罗斯,克罗斯又在后场边路把球交还给拉莫斯,两名传控大师实际上已经完全投入到后场的传递中了。

  当然,此举在巩固中后场传递推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皇马的地面传球缺乏威胁性,甚至在稳定传控之余,还会留下隐患。

  一来克罗斯与莫德里奇经常优先选择同压力较小的后卫保持联系,导致球队打出了比巴萨略高的回传占比(14.73%对14.01%),31.66%的向前传球占比则是西甲最低的。

  二来球队也会因此缺乏在危险地带的渗透性传球,毕竟克罗斯和莫德里奇会因此被局限于中后场,且这套4-3-3阵型并没有留给哈梅斯什么位置,频繁穿过对手防线的smart pass基本无从奢望。整季打下来,球队空有排名第1的progressive pass(按照传球位置不同,标准也不一样的“向前传球”),但这更多局限于中后场向前推进时的积累,穿过防守球员的smart pass频率则仅仅排名第6。由于克罗斯与莫德里奇缓步压上时,对手基本已经把进攻拖入阵地战,因此,少量的smart pass,一是要仰仗持球人尤其是魔笛阵地战中向前推进能力,二是大多也只能往边路发展,比如这样:

  三来,这种巩固控球权的思路,本质上带有一点“在相对更安全的后方开辟战场”的意味,后场自己人多、有助于传球接应这不假,然而一旦丢球,所造成的结果也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上即便在这最巅峰的一季,皇马的中后场传递也远没有那么稳,球队尽管每分钟净防守时间失去球权频率是相当体面的西甲第3低;但高达17.20%的失去球权发生在后场,占比却是西甲第10高的。类似下图这种中后场自己给自己挖坑的情况并不少见:

  截止到目前为止,皇马这种传控推进方式似乎并无太多威胁性可言,然而这种慢节奏推进既非一次进攻的所有组成部分;亦非进攻体系的唯一类型。皇马也正是依凭推进后的强势表现,以及更多元化的进攻套路,整季狂轰106球。

  此处不得不提及,齐达内强调传控却绝不痴迷此道,球队该简单直接时毫不含糊。smart pass更多向边路传递的确导致中路渗透无从谈起,但皇马似乎也根本不在乎有没有中路渗透,反正当时正值BBC巅峰尾声,无论怎么摆,多数情况下传中都是足够仰仗的常规武器。立即博在线官方球队每1.45分钟净控球时间即贡献一次传中,频率高居西甲第2;而36.10%的传中准确率同样是联赛第2高的。

  以传中这种相对简单的方式维系进攻,最大的好处自然是极其容易积累相对比较靠谱的射门——尽管这些射门很难不受干扰,但却至少距离球门足够近。16-17赛季,皇马每1.98分钟净控球时间便形成一次射门,频率吊打西甲所有球队;且因射门区域多集中于小禁区附近,好歹能通过距离提升进球概率,每次射门预期进球数高达0.128,仅次于MSN领衔的巴萨。最终靠着次数叠加,球队场均预期进球数堪堪与巴萨持平,实际进球数略少,更多是因为巴萨方面射门把握更高而已(线)。

  当然,皇马多年来实际上从未放弃推崇传中的“优良传统”,这也是其前场配置天然决定的合理阵地战方案。那为何16-17赛季的传中,要比之后两季靠谱的多?首要原因在于前场配置足够丰富。彼时贝尔并未完全失宠,整季首发尚有17次首发,替补席上又有莫拉塔强力驰援,加之C罗延续强势表现,皇马在对手禁区内并不缺人,甚至巴斯克斯、哈梅斯也都有一定的禁区内抢点意识,最终皇马虽在禁区内触球排行榜最前端被隔壁的MSN压制,但却有多达6人入围前30榜单,延续抢点资源的能力可谓西甲无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贝尔并没有像上赛季那般“放飞自我”,齐达内似乎还真有这个本事,能让贝尔踏踏实实减少持球、到禁区内抢点。这里贴几个皇马传中抢点的动图,大家重点看看传中瞬间,皇马在禁区内囤积了多少兵力:

  伊斯科分边后立即进入禁区内抢点,卡瓦哈尔传中时,禁区内贝尔、伊斯科抢前点,C罗抢后点。

  上面这种集团式的抢点冲锋在制造多个接应点的同时,也使得进攻变得相对更加灵活。一方面,一名边锋在外围持球传中时,禁区内仍旧可以保证接应人数,皇马因此确保多点开花,当家射手C罗之外,赛季贡献5球以上的竟多达7人。C罗像下图这样拉边传中时,贝尔适时切入、莫拉塔坚决抢前点,都可以保证门前的接应点足够多:

  另一方面,集团式冲锋使得抢点时可以时不时玩出一些诸如“后点球员绕道抢前点”的小套路,此举颇有点类似于篮球里利用掩护的无球跑位,当然前提是在禁区内得集中足够多的兵力,才能出现“掩护”的可能。比如这样:

  注意最后进去的哈梅斯,是从禁区靠右的区域,绕了个圈,抛到了靠进球的左侧,抢前点得手的。而盯防他的伊涅斯塔,恰恰就是被另外两名抢点的皇马球员吸引了注意力。没有集团式的抢点,这种跑位根本不可能存在。

  当然,皇马自身的空中优势,在西甲范围内也确实巨大。球队整季打出53.02%的超高争顶成功率,排在西甲第1之余,其领先第2的优势,相当于第2到第10之间的差距,完全是鹤立鸡群般的存在。有了这个底气,意味着一旦集团冲锋形成,对手极有可能根本分不清谁是盯防的重点。运动战尚且好说,毕竟防抢点时着力照顾C罗总是不错的。然而定位球时,皇马中后场参与抢点,情况就会变得极为复杂——当季拉莫斯定位球频繁救主,媒体一个劲宣扬什么“大心脏”,却多少忽略了,皇马本就是一支定位球进攻极其可怕的球队——球队30.49%的定位球进攻都能最终形成射门,质量之高排在西甲第4。此外,上文所说的那种集团式冲锋下的小套路,显然在定位球进攻中会因投入兵力更多,而更容易施展。带着这个思路再去看拉莫斯的几个绝杀,不难发现队友的“掩护”至关重要:

  皇马集团式冲锋,争顶人数甚至远多于防守方巴萨,其实这球拉莫斯就算顶不到,后续的C罗也基本上是在没有任何防守干扰的情况下争顶。

  拉莫斯争顶前,瓦拉内先向前点移动,帮他带走了一个防守人;接着C罗又帮他挡住了一个防守人,拉莫斯触球前几乎没有身体对抗。

  不过,阵地战硬凿终归是一种相对低效的进攻方式,尽管多数情况下所有球队都不得不诉诸此道解决问题。齐达内自身并不排斥一些相对更简单、直接的套路,球队快攻纵未恢复穆里尼奥时代的快打旋风水准,7.14%的反击占比“仅仅”排名西甲第3;但可怕之处在于,31.63%的反击都能最终形成射门,质量吊打西甲其他所有球队。像下面这种潮水一般的平行推进,在16-17赛季执行的非常到位:

  必须注意的是,当时的皇马阵中虽没有顶级前场持球推进人,但中场却不乏善于持球单干解决对手逼抢者;球队虽进攻端持球对抗并不频繁(频率西甲第14),但贵在44.85%的成功率高居西甲第1。球队有些反击,其实很大程度上是靠中场莫德里奇和科瓦契奇两名克罗地亚人的个人持球摆脱,实现的第一步。比如下图科瓦契奇的推进:

  此外,中后场强大的传球能力,使得皇马可以在后场通过长传直接发动进攻,这一点自阿隆索加盟以来就从未改变。球队每分钟净控球时间尝试1.95次长传排在西甲第10,作为一支传控能力相当强、短传极多的球队,这已经是相当另类的排名;难得的是,高频率的长传并未影响长传质量,皇马长传成功率高达63.82%,排名西甲第1——前5名中的其他球队,长传频率同皇马都有着档次差距。

  当季欧冠决赛之前,皇马与尤文被称作矛与盾的对决,无论是否是单纯从其累计得失球数上看出的结果,都至少是一个正确的判断。事实上,若非MSN组合火力太猛,齐达内又在赛季中期大幅轮换,皇马斩获联赛进球第一并非不可能。这是一支虽缺乏持球大神,但却极为善于堆砌射门数的球队。当然,这种进攻模式天然需要保证大量兵力投入进攻,相应的,防守也就会存在隐患。事实上他们在防守端的表现,也确实不如进攻方面亮眼。

  客观讲,16-17赛季皇马说是历年最强,也仍旧存在攻守失衡的情况。球队进攻端进球如麻,防守却多少有些拖后腿。整季38轮打下来,皇马丢球41个,西甲第4少的排位看起来还算凑合,但相较于身前的马竞(27)、比利亚雷亚尔(33)和巴萨(37)仍旧差距比较明显(尤其前两档)。数据上看,他们防守端的问题仍旧非常多。这些问题在这样一个成功的赛季最多只能算“隐患”,但集中爆发只是时间问题。随后两季,皇马果然开启“后防坑爹”模式。

  其实外界动辄骂后卫,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近年来皇马后卫无论自身状态如何,回追时都还是不遗余力,也正因为此,除了洛佩特吉时代对手反击太过频繁之外,多数时间皇马都能将对手的射门环境限制到一个比较差的范围内。16-17赛季,这个现象体现的尤为明显,皇马对手每次射门预期进球数0.096为西甲第4低,加之纳瓦斯勉强及格的发挥(“阻止对手射门得分率”0.80%),皇马好歹将对手的“线低的。

  考虑到控球率高的球队,通常会因在前场屯集重兵,导致后场空虚,从而放给对手好的射门机会,皇马能够将对手的射门环境逼到“较差”一档,已经算是非常难得了。那么为什么他们的丢球数更多?原因很简单——他们实在不该在如此高的控球率加持下,放给对手这么多射门次数——球队每2.73分钟净防守时间即放给对手一次射门,被射门频率是西甲第9高的。对手射门环境、射门质量再差,一而再再而三的累积,最终也总能敲开你的大门。

  具体问题出在哪?皇马采取了一种相当割裂的防守策略——他们确实很强调前场逼抢,也确实能从中获得收益,比如这样:

  问题在于,皇马的逼抢似乎仅仅发生在前场,换句话说,对手一旦把球打过皇马第一道防线,进入中场之后经常是一片通途,齐达内或出于对手下球员了解,或出于整体战术考量,看起来压根就没考虑中场跟着前场一起上去抢。你只看上面两张图,甚至很难看出皇马夺回球权的频率不过是每分钟净防守时间2.83次,这仅仅是西甲第8的水准。夺回球权总数偏低,也使得球队在前场夺回球权的超高占比(17.88%,西甲第2高)变得有些苍白无力。最要命的是皇马中场夺回球权的占比,猜猜多少?区区37.84%,西甲……倒数第2……

  受限于这种糟糕的中场逼抢力度,皇马在限制对手传球推进方面简直堪称拙劣。其每分钟净放手时间内,会以83.70%的超高传球成功率,放给对手恐怖的14.93次传球,两项数据分别是西甲第2高和第1高。尤为糟糕的是,这些传球中包含大量能够产生实质性推进的威胁传球。皇马对手的progressive pass频率(第5)、progressive pass成功率(第10)、smart pass频率(第4)、smart pass成功率(第9),都进入了西甲前10。最可怕的是对手向前场三分之一区域的传球,频率第9也就罢了,74.10%的成功率居然是西甲第2高的。这意味着皇马的中场拦截,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就防守技术动作的运用方式来看,说皇马潜在有“大爷病”的隐忧并不为过。球队针对持球人的防守对抗成功率明明极高(63.06%,西甲第1),奈何频率却仅仅是每分钟净防守时间2.58次,尴尬的排在西甲第10位;拦截、切割传球更是提都不要提——本身你放给对手如此高频率的传球,想在干扰就已经很难,最终皇马只对对手9.78%的传球构成实质性干扰(即碰到了皮球,无论是否形成拦截),排名……西甲倒数第3……

  其实,就皇马的人员配置来讲,出现这一情况完全在预料之内——无论贝尔还是伊斯科首发,皇马都很难在中场增加一个常设的防守人,3人组成中场防线是常规情况,而这三人中还有一个防守一贯偏软的克罗斯。这就意味着齐达内再去强调中场逼抢,最终只能直接把后防线暴露给对手。于是,中场即便有逼抢,也通常是选择时机,交由卡塞米罗完成——甚至多是同后卫联合行动,而非克罗斯。比如下图:

  考虑到防守相对复杂,在这一部分,我们会适当放一些静态图,一边做一个更清晰的说明:

  上图是按照皇马初始防守站位标注出的两条防线站位图,显然,作为三中场中靠左一员的克罗斯,其实并没有出现在自己防区中,最终和拉莫斯夹抢得手的是卡塞米罗。但要注意,卡塞米罗的防区其实不在这里,为了实现这次夹抢,卡塞米罗等于是带着莫德里奇向有球一侧移动,皇马在中场中路实际上是漏人了的。你说这样的逼抢,怎么敢频繁使用?

  无可否认,这样的防守一遇强敌将极为危险,而皇马也确实吃了不少亏——尤其要考虑到,他们这条防线是经常因边后卫插上助攻而缺人的,中场防守不利的问题也必然因此被放大。这里给出几个案例:

  其实这张图已经足够说明齐达内为什么不让中场逼抢了——前场逼了没逼下来,中场再逼直接给自己整体站位都搞乱了。这里仍旧用一张静态图加以说明:

  其实皇马已经尽量增加防守人数,中场此时是4人而非3人站位,然而中场仍旧没能来得及切断拉基蒂奇的接球路线,这就是逼抢必然承担的风险。而后拉基蒂奇向前分球,纳乔断球失败——注意,理论上此时应该是拉莫斯和纳乔夹击内马尔,但拉莫斯根本没法到中路补防——由于马塞洛没回来,拉莫斯不得已跟着套边的苏亚雷斯走,因而无瑕帮助纳乔。

  中场3人防守形同虚设,根本无法覆盖边路空当,伊涅斯塔几乎是瞄着传;马塞洛插上助攻回防不及,拉莫斯纠结于到底是去中间帮忙,还是帮马塞洛接管套边的苏亚雷斯,犹豫之间苏亚雷斯已经抢点成功了。

  好消息是,齐达内自身是深刻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在很多硬仗中,他会勒令一名边锋回撤,加上莫德里奇彼时身体状态不错,跑动能力极佳,总算在多数时候撑起了中场防线的人数。比如欧冠对阵拜仁时,首发的贝尔就基本保持了防守热情:

  其实这次防守并无太多特殊亮点,基本上就是很典型的4-4平行站位的正常收效,之所以把它拿出来,是为了说明当时齐达内的防守安排,贴两张静态图,大家注意贝尔的回撤,以及皇马防守体系的整体移动:

  当然,在如今的巴尔韦德崭露头角之前,齐达内其实始终缺乏真正解决中场防守问题的筹码——克罗斯和莫德里奇搭档,所能寄望的只有莫德里奇拼了老命来回防守。但齐达内却始终不缺乏在边路进行改良的重要棋子——卢卡斯·巴斯克斯能够长期在群星云集的皇马立足,防守端的投入可谓居功至伟。极端情况下,齐达内甚至会让巴斯克斯回撤到后卫线站位的保守体系:

  这次防守中,巴斯克斯的站位太值得重视了,放一张静态图看看:齐达内等于是在后卫线上扔了两名右边后卫:

  按照初始站位,巴斯克斯作为右边前卫是这么回事;但其回撤力度之大,其实已经相当于球队增设了一个左后卫,此处究竟是4-4站位还是5-3站位,已经说不清楚了。这种偏保守的防守方式,实际上贯穿了齐达内整个执教时期,外界老说隔壁的巴尔韦德就会433变442,殊不知这其实是最常用的防守思路之一。理论上确实靠前场逼抢复刻瓜迪奥拉时代的传控体系,是所有追求传控球队的梦想;但要做到那点何其困难?齐达内放弃中场逼抢,采取这种前后割裂的防守方针,无法阻止对手推进是真的,却也能够在前场投入重兵之余,先靠后场留人,把对手的反击进攻限制死。下图就是很典型的中场放弃逼抢,龟缩后卫线,结果反而组织对手快攻射门的案例:

  当季皇马对手的反击进攻占比高达8.11%,排在西甲第2;但这些反击中只有15.48%能够最终形成射门,是西甲第5低的。相比之下,恩里克的巴萨以每分钟净防守时间3.07次针对持球人的防守对抗(西甲第2),成为西甲最强调逼抢的球队之一;然而他们却让对手26.55%的反击都形成了射门,是西甲第3高的。这其实是一个你在手头防守资源不很到位的情况下,必然做出的选择——抢与守这个悖论,这么多年来真正算得上完美解决的,就一个马竞一个利物浦。所以我们尽自承认16-17赛季的皇马防守不好,却也无从过多指责。

  如果你仔细读了前文,其实这个结论基本上已经出来了。16-17赛季,皇马其实仍旧暴露出了不少问题,遗憾的是不知道弗洛伦蒂诺是否出于翻新球场的考虑,赛季结束后并未有针对性的进补。反倒接二连三放走重要球员,结果隐患不仅没解决,反而出来了新的危机。

  首先,皇马的中场防守硬度问题始终存在,而且随着莫德里奇老去、克罗斯状态下滑,甚至有明显加剧的趋势。

  其次,中场双核状态下滑再结合传统继续仰仗中后场结合,最终的结果是皇马在后场丢球的频率更高,对手抓失误就地反击的威胁自然也就更大,这在近两年同样非常明显。

  再次,皇马非常错误的放走了队内几名重要球员,尤其是莫拉塔。前文已经提到,球队的进攻极度仰仗传中,本泽马在上赛季后半段之前始终习惯游离于禁区之外,搞所谓的“策应”,实际上在球队传控资源足以把球打到禁区周围,而对手又屡屡回收之际,禁区内的固定接应点比什么都重要。偏偏全队最擅此道的莫拉塔被放给了切尔西。抛开经济价值不谈,这是一笔十足的三输生意。当时莫拉塔每90分钟禁区内触球数队内仅次于C罗,17-18赛季齐达内又不怎么信任贝尔,结果经常出现C罗在对方禁区里独木难支的窘境。

  这里必须要着重指出的是:上述这些问题,C罗在时已经存在,C罗在皇马的最后一季也已经凸显,只不过齐达内对阵巴黎时破釜沉舟撤下卡塞米罗,玩出一个惊天442,并且一路玄学护体,这才在欧冠逆天改命。事实上17-18赛季的皇马已经漏洞百出风雨飘摇了。翻看各大顶级球队兴衰史,得出一个结论并不难:养球队就像养车一样,买回来容易,保养起来难——